转自 有界反洗钱
通过提取今年10个反电诈相关案例中客户及业务的细节特征,对日常工作中识别客户、尤其疑似涉诈客户给予一定参照。借助细节特征的把握,提升日常反电诈工作有效性(准确识别“坏客户”),以期降低客户投诉等外部摩擦(避免伤及“好客户”)。
特征:陌生的交易对手
案例1:柜面取现8月某日,一名男子来到某支行办理3万元取现业务。业务办理期间该男子神情紧张,一直低头使用微信与他人聊天。工作人员查询该账户流水发现,该账户为近期新开银行卡,开立后有多笔资金凌晨入账,呈“分散转入”特征,交易对手涉及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工作人员询问资金来源,客户表示是他人还款,当追问还款人姓名时,客户却无法回答。工作人员意识到该客户资金来源可能存在异常,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反诈中心。
经反诈中心民警核实,该客户在他行有多个账户有涉诈嫌疑已被司法机关冻结,此笔款项疑为涉诈资金,建议对该账户采取止付管控措施。
案例2:柜面取现
7月某日下午,一名客户匆匆来到支行柜面,要求取现35,000元,自称用于母亲家用、孩子开学费用等。经办人员核查发现客户账户资金34,999元为他人刚刚转入,资金入账与取款前后间隔不到10分钟,随即上报网点营运主管。主管向客户核实交易对手的相关信息及资金来源,客户回复称是为朋友借款。
主管再次询问是否有聊天记录等方便核实一下,客户声称将手机放在车上充电了,且该客户对于汇款人的名字、性别都无法说清,与其之前所称为朋友借款的表述前后矛盾,存在明显异常。
支行启动网点反诈处置应急流程并报警。民警到达现场核实询问客户资金来源,客户当场承认并不认识给其转账的人,只是听从他人指示前来取款,并且车上另有两名同伙。随后警方将其带走,网点同时对账户采取管控措施。
简 析
由于电诈资金是借助银行账户进而实现快速转移的目的,因此这类账户背后的“主体”,即客户之间的“接触”往往较浅,相互之间了解有限(来自同一地的群体除外)。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作为上游资金转入方-也就是客户的交易对手,连客户自己都不认识,甚至连性别也不知晓。因此,围绕“交易对手”展开更进一步的核实,是针对部分疑似涉诈类客户的突破点之一。
特征:“专业”的客户
案例3:限制非柜面
7月某日,客户致电支行咨询账户异常情况。经工作人员查询,该客户账户因交易异常被暂停非柜面业务,客户进一步询问该账户是否存在司法冻结,工作人员告知其携带相关资料到网点柜面进行现场查询。客户到达网点后,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实其身份,发现该客户前一日在行内其他网点办理现金支取业务被拒,且账户交易存在可疑特征。工作人员意识到该客户可能涉及诈骗,随即向反诈中心报告情况。
据反诈中心反馈,该客户为可疑人员。随后民警赶到网点,在工作人员配合下成功将该客户带回调查。后经公安机关确认,该客户为涉诈账户嫌疑人。
简 析
“账户是否存在司法冻结”,这一说法对金融从业人员而言,属于典型的“业务语言”。从客户角度,一般情况下能够完整且准确表达此类金融业务语言或者概念的相对不多见。除了这个案例,还有其他案例中曾出现客户熟知261号文、异地开户审核要求等,针对此类“专业”(准确来说是有所准备)的客户,建议结合其在他行(含本行辖内不同分支机构)的表现综合分析后处理。
换言之,此类“专业”或“有备而来”的客户,可能存在同一地区、不同机构作案的可能性。因此,可考虑通过他行或行内其他网点的协同分析,进而有效识别此类疑似涉诈客户。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404号
网站技术服务:iWing